何委員欣純:主席、各位學者專家、各位同仁。我想要看偏鄉或教育資源相對弱勢的學校,不一定
要到雲林,我們台中有,全台灣各地都有,大家都在討論偏鄉如何定義,我覺得偏鄉學校並不
只限於原住民地區或客家原鄉,全台灣都找得到偏鄉、偏遠地區、教育資源相對弱勢的學校。
我們今天要制定專法,除了定義之外,我們該討論的是怎麼去幫助這些學校。有很多委員包括
我自己也認為人、錢最重要,人就是師資,現在老師調動制度僵化,讓很多有熱情、想要回鄉
服務的老師都沒有辦法回鄉服務,我們如何在偏鄉教育專法中突破,讓有熱情、熱血、願意回
到故鄉服務的老師得以如願?如果老師調動制度可以讓有熱情、有熱血、有使命感要回鄉服務
的老師能夠如願,偏鄉地區的師資才會穩定、才會長久,才會讓孩子覺得學校教學品質穩定、
良好,是可以讓他們安心學習成長的地方。我曾經看到媒體、網路上有一群年輕人,透過網路
平台號召了很多年輕人,希望能夠投入偏鄉教育,因為他們知道翻轉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。那
我就在思考,這些透過網路平台號召進入偏鄉學校教導孩子、帶領孩子的年輕人,政府可以提
供什麼資源?政府可以提供他們什麼支持,在正規的教育體制之下納入這些年輕學子提供的社
會資源,而且能讓這些年輕人在網路上號召的能量能夠長遠的持續下去?我覺得這些是我們必
須思考的,也希望未來在偏鄉教育專法中,能夠好好的解決這個問題。我相信翻轉教育對每一
個孩子都重要,不管是哪一個地區的孩子,他們都擁有憲法所賦予的受教權,這是第一點。
如何解決偏鄉地區師資不穩定、資源不足的問題,資源不夠不只限於偏鄉學校,事實上台中
也有,台中也不是只有和平山上才有偏遠學校,在我的選區大里、太平也有所謂的偏遠地區學
校,可能在山腳下,可能在某一個角落,長期被忽視。大家都知道 921 大地震帶給中部很大的
災難,教育部科博館轄下有一個地震博物館,很多人去看,但是在那個博物館旁邊其實隱藏了
一個小學校,從小一到小六才六、七十人,其中三分之一的孩子來自於隔代教養和新住民家庭
,可是它位於台中市;年輕的校長告訴我,它既不是偏遠地區學校也不是偏鄉學校,可是它是
資源弱勢學校,長期未獲關注,因為在教育部、教育局所有的定義之下,它都沒有特殊的教育
資源可以挹注,只能靠自己,所以校長結合了一些社團,希望能夠引進一些社會資源,讓孩子
有一個相對比較好的學習成長空間。如果你走進那個小學校,你會忘了你身在所謂的直轄市,
好像回到了二、三十年前的鄉下學校,事實上在台中市還有很多這樣的學校。所以我很希望有
關「偏鄉學校」的定義,未來在審查偏鄉教育專法時能夠訂定得更周延一點,讓所有教學資源
相對弱勢的學校都能得到政府的支持。
回歸制定專法的目的,最重要是為了孩子,孩子的受教權、學習環境,以及學校作為社區文
化中心、行政中心、生活中心甚或資源體系中心,我個人長期以來的理念都是不輕易廢校,不
管學校再怎麼小、學生再怎麼少,因為它可能是那個地區唯一的社會中心、生活中心、行政中
心甚至是求助、求救的中心,是政府行政資源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,這樣的功能讓我們覺得
偏鄉地區所謂的小校,不管各縣市政府財政再怎麼困難,中央都應該支持,不輕言廢校,我覺
得這是一個理念,這是一個價值,更是一個堅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