蘇委員治芬:主席、各位列席官員、各位同仁。副主委,我覺得產業發展人才會面臨到越來越高的
挑戰,這當然不光是一個部會的事情,因此國發會肩負的責任也會越來越重。最近大家常討論
到教育部的技職教育,請問副主委,你認為我們的技職教育情況如何?
主席:請國發會高副主任委員答復。
高副主任委員仙桂:主席、各位委員。我覺得教育部在做技職教育產學合作這一塊上面,過去幾年
應該算是有績效的,也設法把產業界的需求引導到教育機構,然後教育機構的學生現在也不只
是在學校學習,而是直接到工廠去……
蘇委員治芬:以德國為例,德國的技職教育絕對不是像臺灣這樣很單薄的在看待。
高副主任委員仙桂:沒錯。
蘇委員治芬:對於臺灣現在的技職建教合作,我覺得比較可惜的一點是把我們的學生變成低價、廉
價的勞工,產業界的老闆基本上也沒有很正確的觀念,不過我覺得這不見得是產業界的老闆要
去負擔的責任,而是在教育體系、教育邏輯上出了問題。今天召委安排這項議程,我覺得這個
課題很大,但對目前的臺灣來講,卻是很主要的挑戰,畢竟現在是走入一個軟體的時代,因此
我們如何去培養軟實力就很重要了。我發現國發會有 Contact Taiwan 計畫,對不對?
高副主任委員仙桂:是。
蘇委員治芬: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計畫,這部分國發會已經做好部會的分工了。
高副主任委員仙桂:是的。
蘇委員治芬:對於你們的分工,我覺得缺乏對於國內技職教育培養人才的主要軸心,如果沒有這個

主要軸心,無論我們花多少錢去培養國內的產業人才,或是去延攬海外人才來臺灣工作,將會
事倍功半,請問副主委有沒有這樣的感覺?
高副主任委員仙桂:Contact Taiwan 計畫主要是要延攬海外人才,至於國內相關人才的培育,事實
上有一個產學鏈結平台,產學鏈結平台目前是由政委擔任召集人,並包括教育部、經濟部、科
技部、勞動部等部會。
蘇委員治芬:我知道,本席今天之所以請副主委上台備詢,就是希望知道如何透過跨部會的力量來
培養軟實力及產業人才,包括延攬海外人才到臺灣來,因為臺灣如果想要延攬海外人才,老實
講,我們的條件是不好的,與國外相比,真的相差太多了。
高副主任委員仙桂:是的。
蘇委員治芬:請副主委看一下簡報,本席把政府在 2016 年,也就是現在如何輔導或延攬人才的主
要計畫列出來,這邊只是抓幾個主要的計畫,請問一年要花多少錢?超過 34 億!這 34 億未來
可以展現什麼樣的成效,這才是我們要關心的重點,34 億的金額多不多?我們就來看其中的一
項─補助延攬科技人才,今年度一共匡列 16 億,這 16 億是拿來補助公私立大專院校,104 年度
一共核定 2,300 人次,其中臺灣大學就占了四分之一,可是 2015 年全球最佳大學評比,臺灣大
學卻是節節敗退,我覺得這是一個警訊,因為我們在延攬及補助研究計畫中給予臺灣大學那麼
高比例的經費,我不知道實際金額是多少,如果以四分之一來計算,至少也有 4 億。
高副主任委員仙桂:對。
蘇委員治芬:可是臺灣大學的表現真的讓我們很擔憂,對於過去國發會所主掌的軟實力,也就是培
養人才的部分,本席真的很憂慮,請問你們在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?
另外,經濟部投資業務處有一個 HiRecruit 網站,上面有列出近三年成功延攬的人數,其中碩
士、大學畢業 2 年以內的部分成功媒合的人數是多少?從這個數字可以發現什麼現象?表示國
內也有相關的人才啊!可是這些人才必須透過我們自己的人力網站,招攬到國外進來的人,包
括他們的專業、經歷,跟國外或中國相比,真的差太遠了,這等於是一個 104 人力網站,如果
國內對於育才能夠重視,培養出好的人才,老實講,類似這種 104 人力網站,這個層級所規定
的條件一定就會不一樣,所以本席特別提出來跟副主委做個檢討。2014 年自由時報有篇報導,
辛炳隆副教授就有提到這個問題,副主委應該知道這件事吧?
高副主任委員仙桂:我知道。
蘇委員治芬:對於中國大陸的「千人計畫」,國發會目前掌握了多少?
高副主任委員仙桂:大家都非常關心國內人才外流的問題,就目前來說,國人出境時我們無法要求
他們必須載明出國的目的地,所以我們對於人才外流的掌握,可能只能從個案來瞭解,並沒有
一個總數的掌握。
蘇委員治芬:如果國發會無法掌握總數,我覺得這是滿可怕的,因為中國大陸是從 2008 年開始推
動「千人計畫」,如果按照辛炳隆副教授所講,其實都是鎖定華人,其中臺灣應該是他們最主
要挖角的對象。
高副主任委員仙桂:是的,所以我們現在儘量朝如何塑造一個很好的留才環境去著手,所以剛剛…


蘇委員治芬:有什麼好的留才環境?
高副主任委員仙桂:就是委員剛才提到的預算分配,教育部及科技部的攬才 16 億經費,有一部分
就是用於留才,我們希望透過薪資條件的補助,來創造一個比較好的薪資環境。
蘇委員治芬:你說的科技人才延攬 16 億經費是補助給各公私立大學,應該是以研究計畫居多,以
去年為例,有多少經費是針對海外人才或留才延攬計畫所需經費?很少!
高副主任委員仙桂:大概不會超過 10%。
蘇委員治芬:確實不多,中國大陸從 2008 年開始推動「千人計畫」,可是國發會並沒有掌握到這
當中到底有多少臺灣人被他們挖角挖過去。
高副主任委員仙桂:個別的個案,有一些名單我們大概是知道的,可是總體的統計是沒有的,如果
是比較知名的人物,我們大概都有瞭解。
蘇委員治芬:有一位陳錕山教授被挖角過去,我個人是覺得非常可惜,因為他是非常頂尖的學者。
高副主任委員仙桂:對。
蘇委員治芬:他對臺灣的天災、氣候研究算是非常頂尖的學者,就這樣被挖角到中國大陸去,請問
臺灣還要多久才能培養出另一位像陳錕山教授這樣的人才?所以這是國發會要面對的問題。
高副主任委員仙桂:是。
蘇委員治芬:這也算是我們的國防或國家安全很重要的一個指標,對不對?
高副主任委員仙桂:是的,沒錯。
蘇委員治芬:針對這個狀況,國發會有檢討嗎?
高副主任委員仙桂:剛剛委員看到的全球進才方案,其實就是針對人才外流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案。
首先還是要提高進才條件,也就是薪資水準,現在包括經濟部……
蘇委員治芬:副主委,我實在不想疾言厲色。根據自由時報報導,鄭麗君委員去年就說到:如今人
才出走,顯然政府爭取人才的政策及國內學術研究環境必然出了問題,對此,政府有必要進行
全面檢討。鄭麗君委員以前就曾經針對這個問題質詢過,也在媒體發表過意見,但是到今天,
國發會對於委員以前的言論,從你們給我們的報表來看,我們還是看不出來有所作為,所有做
法還是沿襲以前的,預算科目也是沿襲以前的,我們覺得你們毫無進展。國發會有檢討能力嗎

高副主任委員仙桂:關於千人計畫,中國大陸耗費非常大的預算投入在這個層面,所以我們在延攬
人才方面,如果要有突破性、積極性的作為,的確需要相關預算的支持。
蘇委員治芬:所以國發會就要提出來啊!你們也有 Contact Taiwan 計畫,我覺得這還是沒有扣住一
個核心,因為計畫不可能速成。所以我要提醒國發會,520 已經快到了,臺灣未來要發展新的經
濟,準總統蔡英文女士在競選期間曾經提到臺灣新經濟有五大政策,副主委能講得出來嗎?
高副主任委員仙桂:可以。委員是說五大創新產業政策?
蘇委員治芬:對。有哪五種?
高副主任委員仙桂:智慧製造、綠能、生技、亞洲矽谷、國防工業。

蘇委員治芬:有綠能研發中心、亞洲矽谷、國防產業、生技產業、智慧精密機械聚落,再加上一個
第六,就是呼應陳明文委員的……
高副主任委員仙桂:農業。
蘇委員治芬:農業生技研發,就是五加一。產業要培養人才,520 之後新政府上台,我們希望未來
培養產業人才就扣住五加一好不好?
高副主任委員仙桂:是的。
蘇委員治芬:我覺得過去國發會在攬才或育才方面沒有主軸,所以國家要延攬海外人才也不曉得怎
麼做。
高副主任委員仙桂:跟委員報告,其實我們是有的,這次 Contact Taiwan 成立以後,經濟部提出十
大關鍵產業,配合現在產業政策發展主軸,包括生產力 4.0,有針對我們需要發展的產業去延攬
海外關鍵人才,這的確是有的。
蘇委員治芬:所以每年花了將近 34 億?但是我們看不出成效在哪裡。
高副主任委員仙桂:因為其實……
蘇委員治芬:沒關係,臺灣現在的問題就像在培養大聯盟等級的投手,我們希望未來培養出的人有
投手級、有捕手,還有一些好的上壘選手。
高副主任委員仙桂:好,謝謝委員指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