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席:請江委員惠貞發言。

江委員惠貞:(9 時 19 分)主席、各位同仁。使用中藥在臺灣民眾生活中可說習以為常,許多人認為中藥較溫和,因此會以此防治疾病、調養身體。媒體上許多名人也分享中藥養生的報導,卻也經常可見消費者使用中藥後出現重金屬中毒、身體不適甚至死亡的各種案例,凸顯出台灣中藥管理缺乏完整規範體系,對民眾用藥安全是一大漏洞。

由於缺乏完整管理架構,導致中藥在臺灣常淪為醫治疾病的次要角色,同時也被貼上不科學
、缺乏臨床實證的迷信標籤。然而中藥的療效卻早已被世界各國認可,根據統計,中草藥市場年銷售已超過 150 億美元,且以每年 10%的速度增加中。對中醫、中藥一向採取謹慎態度的歐美國家,也漸漸開放中醫藥合法,並投入研究,比如德國、法國大規模利用銀杏葉進行粗加工,世界銀杏葉粗提取物(治療老年性癡呆)的年銷售額已達 3 億美元。日本的救心丹、韓國的牛黃清心丸也都是中藥成功開發國際市場的例子。

全球最大中藥輸出國中國,早在 1995 年對中藥業務就有制度化的管理,除了增設中藥師考試
外,還將其資格分級,每個級別所能從事的中藥業務不同,在中藥商店內提供不同的專業服務,根據醫師處方要求和病家需要,按辨證用藥要求,從事中藥飲片調配、中成藥配方、非處方藥銷售和用藥諮詢等,可說分工細膩。

目前臺灣中醫藥領域中唯一的專業人員只有中醫師,而中藥師始終只聞樓梯響,這對消費者
用藥安全以及中草藥產業發產是不夠的。中藥用藥制度的建立也並非一夕間可以完成,除了教育

端須開設相關專業系所提供人才,作為支撐中藥體系的基底外,各項考試、制度訓練課程,以及
最末端在中藥店中執業範圍等等的考、訓、用制度都有賴公部門長期規劃、儘早起步,才能讓他
們各安其位、各司其職。社會上存在很多中藥房林立在街道巷弄,應該加速盤點分類,並早日完
成藥事法的修法,讓民眾使用中藥的用藥安全及業者權益都能受到完全的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