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委員淑芬:(13 時 47 分)主席、各位列席官員、各位同仁。本席今天嚇了一跳,因為 269 例在
跟 277 例接觸之後感染了,277 例的爸爸是觀光局的主秘,媒體已經都披露了,在 277 例接受採
檢當天,他跟他爸爸已經有接觸過了,277 例的爸爸是觀光局的主秘,在禮拜五早上有到立法院
拜會立委,在禮拜五下午還跟交通部包括部長、次長在內的很多官員一起開會,他跟觀光局和
交通部都有互動,而且不一定有戴口罩,據委員辦公室的人員描述,在當天早上他也沒戴口罩
。今天交通委員會有委員在質詢時問這位主秘的檢驗結果如何,我在這裡要請問次長,這位主
秘有沒有接受採檢?
主席:請衛福部薛次長說明。
薛次長瑞元:主席、各位委員。我要去了解一下。
林委員淑芬:你們也不知道,這是一個高度受到社會矚目、政治影響層面很大、風險很高的個案,
跟他接觸過 30 分鐘的 269 例已經確診,277 例也確診,可是他老爸還可以在立法院走動,還在
交通部裡面跟部長開會,然後到現在為止他都沒有被列入採檢的必要名單,依你的判斷,他需
不需要採檢?
薛次長瑞元:這要根據疫調的結果。
林委員淑芬:我現在就告訴你,這位主秘去載他兒子回他兒子的家,所以他有接觸史,那他應不應
該居家隔離?
薛次長瑞元:這要看接觸的時間還有當時他有沒有防護,才能判斷是不是……
林委員淑芬:我現在要講的就是,其實只要在 30 分鐘內跟他喝一杯咖啡聊天就中了,他老爸和他
一起在車內的密閉空間,載他回家的路程還超過 30 分鐘,你們沒有掌握這種狀況,你們不知道
有什麼樣的狀況、需不需要居家隔離、需不需要採檢,那我告訴你,他沒有居家隔離、也沒有
採檢。本席現在講這個個案,我不是要講主秘,也不是要講 277 例,我是要講在這整個過程當
中,這麼高度受到社會矚目的個案都沒有被重視,到現在你也不清楚!
薛次長瑞元:報告委員,這要看疫調。
林委員淑芬:部長,這位主秘沒有採檢也還沒有確定,大家跟他接觸,你不覺得風險已經從邊境帶
進社區了嗎?如果再帶到立法院,你不覺得風險太高嗎?我今天講這個,是因為輿論撻伐居家
檢疫趴趴走的人,大家都認為要從重處罰,可是你看這個個案,他應該要隔離,沒有人要他要
隔離,也沒有人認為他應該要暫時採取什麼措施,沒有!防疫的 SOP 走下來,你可以發現執行
面有漏洞嘛!你們有沒有做疫調?有!你們疫調做完,怎麼沒有對這位主秘採取任何的檢疫或

隔離措施?沒有!從禮拜五到今天 4 天了,他有沒有採取檢疫隔離的對策跟措施?
薛次長瑞元:目前他已經要進入採檢了,今天才要隔離。
林委員淑芬:現在才剛要採檢,今天在交通委員會在大家高度關注之下才開始採檢,現在要他先回
家隔離,拖了 4 天!我為什麼要講這個,因為臺北市王鴻薇議員說他們的居家檢疫人數跟中央
差 3,700 人。
本席經常接到詢問,說他居家檢疫 4 天,里長都沒有來,垃圾不曉得要丟到那裡?為什麼 4
天了里長沒有去,就是衛政系統跟民政系統的時間差嘛!現在我們號稱要 5 天降為 3 天,我昨
天遇到的這位個案已經 4 天了,還沒有!還有一位朋友陳情,3 月的某一天他想要參加一個重要
活動,當天是第 14 天的檢疫截止日,他想問可不可以提早幾個小時結束?本席辦公室與你們電
話聯繫,你們知道是怎樣的狀況嗎?他從歐美返國,居家檢疫 14 天快滿了,你們的系統是查無
此資料!我要查詢這個個案,但是還沒有登入資料!這不是民政跟衛政系統連結的時間差,而
是沒有在名單上,他很乖的居家檢疫 10 天以上,這不是數據產生的落差,類似這種的漏洞很多

次長,更何況我們要求 3 月 5 日至 3 月 15 日的人,要回溯要管制,共計 1 萬 6,000 多人,請
問來報到的有多少人?
薛次長瑞元:1 萬 6,000 多人是當時入境的人數,我們回溯管制的是這些人當中跑健保資料庫的有
……
林委員淑芬:你說錯了!你們跑健保資料,這些人裡面有呼吸道症狀、肺炎、發燒者,你們篩選出
562 人,這些人一定要採檢。但我不是講這個,我說的是,要居家檢疫的人數有 1 萬 6,000 多人
,你們請他們來報到,然後要居家檢疫。請問實質上,真的報到、登錄,然後居家檢疫的有多
少?
薛次長瑞元:這個資料我們再查一下。
林委員淑芬:我查新聞 3 月 21 日之後,是一萬零七百多人,還有漏網之魚啊!就像我那位朋友關
了 10 幾天,他問我能不能出關,卻是查無資料!我們整個國家太仰賴邊境、醫療體系的風險管
控,但是已經產生很多漏洞,事實上已經進入到社區!從 3 月 18 日以後,居家檢疫成為確診的
比例非常高,只是居家檢疫而已耶,居家檢疫成為確診者的比例越來越高,顯示它已經進入社
區風險擴大。
今天本席講的是我觀察到的現象,次長,臺灣已經進入零星的社區傳播階段,但是指揮中心
、媒體都一直強調境外移入、他的旅遊史或接觸史,我擔心這會降低國內防疫的敏感度。為什
麼我會講這個事情,因為在民眾聚會時,本席要求不要握手,但是他們說:不要緊,我不怕!
甚至說:那是出國的人才會罹病,我們沒有出國,不怕!他們認為沒有接觸史、旅遊史,也沒
有出國,所以不會得這個病。我覺得持這個態度的人不少,老實說,還真的不少!請問次長,
你覺得這種觀念妥當嗎?
薛次長瑞元:當然不妥。
林委員淑芬:你看第 268 案,他發燒、呼吸道症狀到同一診所 4 次,你們的醫師認為他必須要採檢

嗎?沒有。然後,他去住院,難道他們不知道健保卡上有 4 次診所、1 次住院的紀錄嗎?他是肺
炎住院耶,你們有認為他應該要採檢嗎?沒有!一般的人認為沒有出國就不怕,連醫院、診所
也都沒有警覺。我們的防疫體系是,當事人質疑有風險,但醫生評估不需要就不採檢。次長,
除非醫生評估需要才能夠採檢對不對?
薛次長瑞元:基本上是醫師評估有需要就可以採檢。
林委員淑芬:對!從 2 月 28 日到前幾天,這 29 天他在外面趴趴走。請問次長,接觸者在外面走動
是不是擴大社區感染的風險?
薛次長瑞元:風險是增高沒有錯!
林委員淑芬:增高。這不僅僅是一個例子而已,第 24 號案例,從發病到通報相隔 27 天;第 27 號
案例,從發病到確診是 5 天;第 100 號案例是 6 天;第 156 號案例是 10 天,他發燒還去上班,
這不是邊境把關和醫療系統能夠攔得住的!
你們現在所仰賴的手段是邊境把關跟醫療體系,事實上是沒有辦法百分之百的網住,它的漏
洞其實還蠻大的!發燒還去上班的人,不是一、兩個案而已,第 268 號相隔 29 天!我的意思是
,整個防禦體系不能只仰賴防疫指揮中心,不能只仰賴衛福部,不能夠只仰賴邊境把關,不能
夠只仰賴醫療體系,它進入社區的風險已經這麼高,次長知道我們需要什麼嗎?我們需要國人
在職場和社區的防疫意識提高,我們不鼓勵普篩,第一、大家都篩出來,量會很多,大家都怕
得要死,如果是輕症也無助於疫情,所以是不仰賴普篩對吧?
薛次長瑞元:是。
林委員淑芬:若是不仰賴普篩,你怎麼讓職場、社區的防疫意識提高呢?你是不是要透過許多提醒
,特別是國內感染的個案,你要放大個案風險讓國人自我警覺防疫,把責任落實時到每個國人
身上,這樣才是正本清源。
有人打電話過來陳情,他是水電工,他說,如果有隔離或檢疫者打電話請他去他家修水電,
他會知道他是隔離或檢疫者嗎?他說如果他知道的話,他就不會去了,如果他不知道的話,他
就會去。不要講修水電的,送瓦斯的、叫外送的,難道不無可能嗎?
薛次長瑞元:委員的意思就是這些人都不需要瓦斯、水電等等嗎?
林委員淑芬:我現在就是問你這個要怎麼處理?
薛次長瑞元:所以這些人並沒有跟別人不一樣,雖然他可能會有高一點的風險……
林委員淑芬:我現在是問你,若他不知道,他要如何採取防護措施?
薛次長瑞元:所以我們的社會如果能夠正面看待居家隔離、檢疫的人……
林委員淑芬:他要正面看待,但是也應該要有機會讓他採取一些正確的防疫概念,他去送瓦斯、修
理水電、到人家家裡,不可能每一戶都有戴護目鏡、戴口罩或穿防護衣嘛!
薛次長瑞元:是的,但是如果他因為知道而不去送的話……
林委員淑芬:不是,你講錯了,不是這樣做,你們的系統設計是希望大家都透過「1922」或是里長
,里長會幫他找,里長找來的人或是「1922」找來的人會知道這裡是相對高風險的,所以你要
採取相當的保護措施,這樣不是比較正確嗎?像計程車機場接送不也是這樣嗎?

薛次長瑞元:是的。
林委員淑芬:為什麼這部分你們沒有這樣執行?
薛次長瑞元:所以就是要把觀念改變過來。
林委員淑芬:不是,是你們在執行面要如何做,讓他走的路徑是從「1922」或里長來,而不是他直
接對待那個消費者。
薛次長瑞元:里長找了人來,如果告訴他這是居家檢疫者的話,他可能就不願意來了。
林委員淑芬:請問這要怎麼做?你的意思是,他們就直接過去,都是不知情的狀況嗎?
薛次長瑞元:沒有,因為居家檢疫者本身並不是確診。
林委員淑芬:我在講的是你要如何做到既不歧視又能夠滿足居家檢疫者的需求,然後又能夠保護到
跟他接觸的人。你都不准讓他出門,那你允許人家進到他家裡嗎?你不准他出來跟社會接觸,
那你允許社會進到他家裡去接觸嗎?我認為應該要滿足他的需求,可是有兩全其美的方法。
薛次長瑞元:就是去他家的人……
林委員淑芬:兩全其美的方法就是政府要介入啊!否則機場專門在載客的計程車是怎麼做的?若照
你的邏輯來看,沒有任何一輛計程車願意載他們嗎?不是嘛!計程車都有做保護措施,所以都
會去載他們。
薛次長瑞元:現在我們的計程車司機就是有這種認知,所以他願意來……
林委員淑芬:但是他知情哦!他有採取防護措施哦!
薛次長瑞元:所以一定要知情……
林委員淑芬:然後要採取防護措施。
薛次長瑞元:是的,沒有錯。
林委員淑芬:這就是有政府介入哦!我現在問你的是,他在生活上各種層面都有類似的需求,都可
以允許人家到他家裡,可是現在沒有政府介入的狀況,這個風險是存在的,這該怎麼辦?
薛次長瑞元:這個部分我們就是按照委員剛剛的提議,如果說有必要提供生活上的協助,也能夠找
到這樣的人願意進去,只要給他防護的話,那我們就可以來推動這部分。
林委員淑芬:你應該跟每個檢疫或隔離的人說,你有需求要人家到宅服務的話,要透過「1922」或
里長的體系,然後你要提供這個服務體系給里長和「1922」去嫁接兩邊的需求。
薛次長瑞元:是的。
林委員淑芬:你要這樣做才對啊!另外,你要提高社區防疫意識,你不要公布個資,那你可不可以
公布確診個案的行業和工作內容?向社會大眾說明防疫檢討,然後避免掉大規模的職場和社區
傳播。我問你一句話,如果今天媒體沒有披露案 277 的父親是觀光局主秘,照你們現在這個個
案沒有人關注之下,主秘沒有做防護措施,還在外面趴趴走,沒有隔離、沒有檢疫、沒有採驗
,其實這個風險很大啊!現在披露了他的行業和工作內容,當然披露他的職位就知道名字是不
妥的,但是披露了行業和工作內容以後,大家就會開始警覺,有可能是誰、需要怎麼樣進行,
我認為部裡面就會採取相當的防疫措施,立法院也會採取相當的防疫保護措施,這樣才能讓我
們有社區防疫的警覺性。所以職場防疫的責任,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也都要去承擔,就像發燒

的人就不要去上班,勞動部要有擔當一點,要有作為,他的工作指引要跟衛福部、指揮中心的
工作指引嫁接、馬上銜接,可是勞動部沒有這麼做,所以發燒的人去上班,跟幾百個人接觸,
然後再把全部的責任丟給衛福部、防疫中心,這樣是好的嗎?這樣就不對啦!我今天在講的意
思是,我們的防疫不能只是指揮中心、衛福部的事,防疫是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都要動起來,
可是我們現在看到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沒有對應的超前部署,所以才會荒謬到連發燒還去上班
這種事情都還不斷在發生,不是嗎?次長,不是這樣嗎?
薛次長瑞元:這部分我們會跟其他部會一起來努力。
林委員淑芬:最後,指揮中心的記者會包括我們的指揮官在說,考慮未來沒有維持安全的社交距離
可能要開罰,雖然還在研究當中,但是我要跟你說一點,關於考慮開罰未維持社交距離一事,
優先要從哪裡開始你知道嗎?要從公共運輸如捷運、臺鐵、高鐵、客運開始,你有辦法先去降
低其載客率、載客密度嗎?你有辦法嗎?如果這個地方沒有辦法執行,那你怎麼去談到安全距
離?你的載客率要不要先下降?如果載客率下降就會談到彈性上班是不是需要配套?若談到彈
性上班配套,這是不是需要更多經費來支援每個雇主和業者?這是勞資雙方都要來配合的,但
是你要要求他們彈性上班、要有配套,這需不需要經費?在現行防疫的 600 億元裡面或是央行
的 2,000 億元裡面都沒有這個錢,錢是不夠的,為什麼外國會編那麼多?我也不欣賞美國這樣直
升機撒錢啊!但是要請你們認真思考,你真的要降低聚會的密度,又要維持安全的社交距離,
從公共運輸、載客運輸的載客率要下降、要從彈性上班要能夠執行,只有從經費要能夠分配到
這些被衝擊的,不管是雇主或者是勞工身上,統統都要配套,統統用要錢,老實說,這樣才有
可能做得到。
如果你再繼續跟我們說 8 點或 9 點沒到就是遲到,或者 7 點沒到學生就是遲到,這些學生和
上班族都需要公共運輸,如果是要求餐廳要採梅花座,或是開會要限 50 人,可是公共運輸的部
分沒有處理的話,這怎麼會成功呢?對不對?這還需要錢啦!我沒騙你,經費絕對不夠,謝謝